•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8集)

  • 2023-07-05 09:36
简介黄念祖:无量寿经(第8集) 十玄,这是《华严》最特殊的,也是《华严》所独具的十种玄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可以入如来正觉之海。这十个玄门在《无量寿经》里头都有,《华严..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8集)

十玄,这是《华严》最特殊的,也是《华严》所独具的十种玄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可以入如来正觉之海。这十个玄门在《无量寿经》里头都有,《华严》所独具的十玄在《无量寿经》都有,这就至少说明《无量寿经》和《华严》同类,这个论证很充分。在这个问题上谈了四个玄门,今天我们谈第五玄门,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个圆满结束。

第五,「隐密显了俱成门」。所以形式逻辑的人总是边见。隐密是隐藏起来,显了是明显出来,隐藏的和明显的就不并存,明显就是明显,就没有隐瞒、没有隐蔽,隐蔽就不明显。而这个说的是什么?这两者同时成立,说「俱成」,都是这样。前头说一和多,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前头就把这种机械的观点在《华严》就把它扫荡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现在就是隐密跟显了俱成,这个是什么意思?《华严大疏》就打了个比方,「若片月澄空」,在澄空之中,澄净的空中有一片月亮,这月亮暗就叫做晦,亮就是明,暗跟明是相并的,这在半月的时候我们很好体会,一半是明,一半就是暗。月圆的时候和没有月亮的时候怎么解释?正当明的时候暗就在里头,明所在之处就是暗所在之处,明天月亮一缺它就显现,所以它并没有不存在,还是存在。就是说什么?「隐处具显,显处具隐」,在月亮正圆的时候它就包括了那个隐,只要一到十六、十七,这个隐处就出现了,隐处就具显,尤其是半个月亮更清楚了,那个隐的地方就具足显的地方,显的地方就具足隐的地方。

现在我们可以打一个更好的比方,科学进步了,客观的这些个事例,可供我们做例子的就多起来了。就是咱们大家天天看的电视,今天你在这正收北京台,北京台就显了,显的这个地方就具了一切隐,你这个开关一按下去,立即中央台出现了,中央台早就在这,一瞬间,这个去那个就来了。所以正当你显的地方,隐就在里头,它不要等到你走了之后它再来一个,它就在这。是不是这样?大家看看,大家如果看过电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这个键一按马上,你比如搜这个台,换了这个台的键,马上那个台出现了,立即出现,它就在这。所以显的地方,就包括显的这个波,这个信息(说信息也可以),显明的你正收到这些信息,就包括了没有显现的那些信息,就是那些频波,所以它立即就呈现图像。同时正当你这个显现的时候,它在哪显现?在你这个萤幕上显现,事实上也就在这个空间中显现。这个空间是什么的空间?正是那些没有显出图像那些电波所存在的空间。你要正收北京台,而中央台的电波就遍满你这个电视机的内外,中央台你并没有收,它是隐,你所显的北京台就正在这个中央台里头,隐的里头就有显。用这个打比方就更容易明白,所以隐显是同时成立的。

这是《华严》里面,但是没有举《华严》的例子,我们举本经的例子,《无量寿经》的例子。在「礼佛现光品」这一品里头,阿难跟释迦牟尼佛说,我愿意见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佛就说你礼拜,礼拜就见。阿难就如说礼拜,果然就显现了。所以现在总有人说,说西方极乐世界我又没见过,只是书上这么说说,到底是有是没有?如果这样的来怀疑、来否定的时候,你自己没见过,而过去确确实实的事情很多。孔子,是不是有这个人?你没有见过,是不是?华盛顿,有没有这个人?咱们更没见过了。所以不能说自己没有亲眼见就否定。为什么我们相信有孔子和华盛顿?因为确实是多少人亲眼见的,因此写在历史上。西方极乐世界当时也确实如此,多少人亲眼见,就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一个法会,就是咱们世界上这样的人两万人;不但是万人大会,是两万人大会,其他的天人、阿修罗、菩萨都不说在内。比丘是万二千人,像诸位这样的比丘一万二,一共比丘是一万二,比丘尼五百,男居士七千,女居士五百,七千加两个五百,八千,加一万二比丘,两万,这四众是两万人。两万人的大会,两万人都亲见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所以不能说没有。而现在许多修持用功的人也很多人见,不过我们都不提倡见,真正咱们佛法它不是依靠这个见。但对於咱们凡夫来说,就是靠这个来增加信心。真正咱们要求无上道的人,就还是《金刚经》的话,「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当时大众所见的什么情形?极乐世界完全现前,如在几尺之前的地方,阿弥陀佛即於掌中放无量光。这个很长,后头我们要讲,我们这只是说明隐显俱成,隐密和显了同时成立,因为《无量寿经》也具足这个例子,证明《无量寿经》和《华严》是同类。「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一切佛的世界都明现,这个时候不但看见极乐世界,而且看见一切佛的世界,这很殊胜。乃至於咱们这个世界上,泥犁是地狱,溪谷、幽冥是很深的地方,「悉大开辟」,都开开了,不是藏在里头,同一个颜色,都是佛的金色光明。打个比方,像什么?像水劫的时候,到处都是水。所以耶稣教也说大水来了,方舟把大家救了,这都是水劫。大水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看不见什么,就看见水。我在河南的时候,有一次刚刚过了桥,碰见暴雨,都不能走了,旁边等一等,避一避雨,找个比较能挡的地方。河南那个雨来得很猛,一会工夫就什么都看不见,桥也没有了,都是水,看不见桥,那样走很危险。在劫水的时候,宇宙万物都不见,就看见都是水。「滉漾浩汗」,形容水之大、之无量无边,所见都是大水。这是形容什么?形容佛的光,在佛放光的时候,一切别的光都不显了。「彼佛光明,亦复如是」,也跟这水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一切声闻、菩萨,一切的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看不见菩萨的光、声闻的光、阿罗汉的光。这个我们很好举个比方,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星星的光很微弱的时候你就看不见,星星你也看不见,所以星星就少了。佛的光明就是如此。月明星稀不是说星星真少了,就是说你能看见的少,这个也是隐显俱成。佛当时也是这样,阿弥陀佛放光之后,一切菩萨、声闻的光都看不见,他们不是没有放光,他们的光隐了,这就是明显和隐密俱成。在明显之中就具有那个隐密的,佛光是明显了,但是这些菩萨、阿罗汉的光看不见,它就是隐密的,在这明显之中就包括了隐密的。从隐密那边看,谁的光放的都是无量无边。灯的光,你说在这屋子到哪才能算它的边?佛是很亮的光,咱们这屋子好多小灯,不很亮,有个大灯很亮,大灯的光也包括在小灯的光里头,小灯的光你看不见,但是它还是存在。这么看,大灯的光也包括在小灯的光里头,佛的光也包含在那些声闻的光里头,声闻的光看不见就是了,这不就是明显和隐密同时都成立吗?

所以我们就常常要破我们这种边见,要是有就不能是无,要是一就不能是多,要是空就不能是色,要是众生就不能是佛,佛就不能是众生。你要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到了这个地方他就不行了,他就差别了。是本无差别,是我们妄生差别,所以一切大乘经典就是给我们破除这些妄见。我们要学道,不是长学问,而是去掉这些不正确的见。所以要舍,慈悲喜舍。所以老子也说:「为道日损」。这个隐显俱成,第五个玄门,我们就说到这。

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举个例子,这也是《华严大疏》的例子,「如琉璃瓶盛多芥子」,像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装了很多的芥子。玻璃瓶是个很小的东西,但是里头还装了更多的东西,一个很小的东西里头可以包括很多的东西,这一门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芥子纳须弥」,实际的例子现在举不出来,但真正的微细相容安立就是这个意思,一个芥子,小小的一个芥菜籽里头包括了须弥山,这一门是这个意思。不仅仅是一和多,一里头有多,当然这个意思在里头,一个芥子包含须弥山,须弥山很多很多东西,小里头包括大,而这个里头更深的意思,就在很小很小里头包括很多很多东西。

现在科学也认得这一点了,过去电子就是小,我们往大了说,银河就大,太阳系是银河中的一员,在太阳系里头,地球又是太阳系的一员。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物质,物质里头都是各种原子,原子里头,跟太阳系一样,有原子核、有电子围绕,跟这个大的宇宙是一样的。但是不是说到这就完了,往小了说,再小一套、再小一套也是不可穷尽的,到哪算最小?现在有比电子小多少多少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遍满虚空。这个很像,不敢说最后,很像佛经所说的微尘。微尘相不是说咱们这小土粒,太大了,那比电子大多了,咱们一个小微尘。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这个东西多少万里的钢板它都能穿透,因为它太小了,什么东西都是有缝的,都挡不住它,它弥漫在太空中。所以这客观存在。这是不是最小还不知道。所以小是不可穷尽的。这一点科学和马列主义者都承认。

小是不可穷尽的,大多少套也不可穷尽。银河,银河还只是一个星云,许多星云围著它的中心在转,这个大就比咱们想的要大,这个还是一个基层,还有更大的,这个大东西又怎么怎么样,往上大去没有头。到了一个小原子,原子里头到什么什么也没头,小也没头。时间,过去没有头。所以老找开始那一点,那是一个很幼稚的科学、机械的想法,这个头不可得,佛教叫无始,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了。所以我们说无始,无始是什么?没有头,说无始以来,没有头,也没有终。这个也是广狭无碍,一多相容,它所特殊的就是在无论如何微细之中,可以包容很多东西,所谓「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现在我们可以举这么个例子,间谍卫星在空中转,给我们地球拍照,种种的事物,哪怕地下一个士兵刮没刮胡子,它的录像都照得很清楚。但是所有这么大的东西,许许多多的这些材料,许许多多的内容,许许多多的信息,就在它一盘小小的录影带里头,整个一个间谍卫星没有好大,把你一个地球上的东西它都摄在里头。现在也很多把这个经卷搁在一种特别的录影带里头,一部《大藏经》就没多少东西了,这么来存储就好办了,用的时候放大。这些事情就是微细相容安立。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头,「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个微尘,刚才我说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那个微尘,一个小的这样的微尘里头有尘那么多的刹。尘是多少?不可说不可说。有那么多的刹,这就是微细,一个尘中安了这么多,而且一个微尘中所有的无数刹,每一个刹中还有难思的那么多的佛。这两句经,极表微细相容安立门的这个玄妙。又有「於一毛端极微中」,在一个毛端,一根毛的头上,咱们身上就有汗毛,你一根汗毛头上,「出现三世庄严刹」,就把空间也打破了,就在你们每位的汗毛尖上,就出现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庄严的佛刹。这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同时出现,把大家那种空间,刚才说空间,小不能容大,这个空间打破了;时间也打破了,时间打破单有一个玄门讲,不过这里也带著。

所以爱因斯坦,像他们这些相对论以后的科学,我们佛教界是很欢迎,而牛顿的那些科学跟我们就格格不入,爱因斯坦就好办了,而且我们得到很多很多可以来做为例子的东西。爱因斯坦他这个结论很好,他说三样东西,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都是由於人类的错觉。所以现代科学进步,时代不同了,稍微前一段的时候大家所遇见的这些困难,现在我们都不成困难了。那个时候总要讲的,这个桌子为什么是空,那很难讲。现在科学就好讲了,科学讲这个不过就是原子、电子、中子,这些都是颗粒,颗粒都是二重性。二重性是什么?就是电波和一些能量,没有东西,那不就是空吗?他说物质是错觉。咱们佛教就说因为一念妄动,你才有无明、才有这个世界。妄想跟错觉不是很相当吗?妄不就是错吗?错不就是妄吗?想跟觉,这不都是同类吗?咱们说由於妄想,他说由於错觉。空间是这样,时间也是这样。你没有妄念,什么叫时间先后?至於你这个念,念念不停留,刚才一念,又起一念、又起一念,事实只是这个。因为你念念不停留,於是乎先起的念就叫过去,正想这一念就是现在,将要起的那一念就成了未来,三世就是这么出来的,它都是错觉。所以真正是大丈夫,就别在错觉、妄想堆里过一辈子,这才是咱们出家的大事;在家人也应该如此,不应该让出家人专美。「识心达本,名为沙门」。识心达本就离妄了,这才叫做沙门。《华严经》这些经文就显出微细相容,它不但是空间,连时间,三世,都在一毛端显现。

在「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因地中,「身口常出无量妙香」,微妙之香。「犹如旃檀」,旃檀,多少里的臭树,只要长一棵旃檀,全林子都变香了。他的香如旃檀一样那么香,如优钵罗花那么香,这个香普薰无量世界,身口出这样的香。你看他这个香,一个人的口所放的香能够普薰无量世界,这个口,一个人的口是很微小,而能容这样多的妙香。「手中常出无尽之宝」,一个手也是很小,可是它能够出无尽的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有情所要这么些东西,他手中全可以放出来。这又是微细相容,一个手很小,能满一切众生这样的愿,相容的甚多。「宝莲佛光品」,极乐世界莲花中,一个莲花有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个光中,就是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不是画张画能画得出来的,就这两句你怎么画?就是那么多莲花,一个莲花有三十六百千亿光,你就没法画了,而一个光中有三十六百千亿佛,谁能画?现在不能,我看未来也不能,科学再发展,用什么工具也不能。一光只是莲花光中的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表示极微细,可是这么一个微细之中有三十六百千亿佛,表微细包容一切,同时也表现极乐世界的殊胜。这是第六。现在这些例子都打破了,有很多很多东西微细相容,小的里头还有小的,也都包著无量无边的东西。这是第六。

第七,「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六种都是表现小的能够容大的,一就是多,这只是一重的意思,因陀罗网,多重的,我们更不好思议了。以前这些境界都是跟我们脑子所想的不一样,跟我们常识是不合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是唯常识论,他只认常识,常识能说得通的他就相信,违反常识的他就觉得都不对,太可怜了,你的常识太可怜了,就那么一点点,你常识之外的东西多了,这个都打破这些概念。因陀罗网是多重的,上面只讲了一重,这个是多重的。怎么叫多重?帝释(天帝)宫殿之中,他有个珠网叫做因陀罗网,这个网有一千个珠子,一个网上有一千个珠子,这个珠子,珠子就是圆的镜子。镜子要是圆的就不可思议了,这个已经很微妙了,这个镜子也很妙,它就是来什么照什么,它是平面的;圆的就照十方,每一个是圆的就照十方。这一千个珠子都是圆的镜子,这一个珠子它就把其余的九百九十九个珠子都照在这一个珠子里头了,对不对?一个珠子可以容了其余的九百九十九个,一中就有个多了,这是一重。再一重,每一个珠子它不都带了九百九十九个吗?每一个珠子都带了九百九十九个,这样九百九十九个珠子又摄在一个珠子里头,这不就二重了吗?这么说,好像我们脑子还不容易体会,我这给你们举个例子,我们就是两个人相看,我看见他,他看见我,第一重。他进入我的瞳仁里头,我瞳仁里有个小人(你们要仔细看,谁看见谁瞳仁里都有人),我也进入他的眼睛里头,他瞳仁里有了我,这一重。但是你要知道,你瞳仁中的我,那个我是什么?我不是看见你了吗?我的眼睛里有你,说你看见了我,是带著你进了你的眼里了,多了一重。我看见你,可是你的瞳仁里有我,我又把我通过你又带到我眼睛里头来了,这二重。实际上这个无穷尽,你想想看是不是无穷尽?瞳仁里还有瞳仁,瞳仁里还有瞳仁,是无穷尽。两个镜子对照,你看见无穷的镜子。回去你们把两个镜子对著一摆,不知道是多少镜子。所以这就是二重,一个珠子现一切珠影是第一重的,一个珠子所现的一切珠影又现在九百九十九颗珠子里头,这又再带到一颗珠子里头去,这第二重。这是重重无尽的重,现出重重的映现,比我们刚才说的两个镜子、两个人就复杂多了。来譬喻什么?譬喻一切法的相即相入,一切法的相即相入是这样重重无尽的,还不是只机械的那么样的相即相入。

这里又有《无量寿经》里头的譬喻,「宝莲佛光品」,在极乐世界众宝莲华是周满世界,全世界各处都有莲花,「一一华中」,极乐世界全世界到处都是花,每一朵花都「放三十六百千亿光」。刚才已经引用过了,那时候一重,这是多重,每一朵花放三十六百千亿光。阿弥陀佛是一个佛,阿弥陀佛一个佛的佛国里头有无数的莲花,一朵莲花里头有三十六百千亿光,它这一个光里头,一朵莲花这么多光,一个光里头有三十六百千亿佛。你看从佛到莲花,莲花到光,光又出来这么多佛,一切佛都在那说法,「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这是经中所说的内容。前面所说的,一个光里头有三十六百千亿佛,是微细相容,这前头说过了。但是现在呢?它重重无尽。极乐世界有无数的莲,一个莲就放光,光就出现佛,佛就现国土,国土中又有无数的莲花,莲花又放光,光又有无数的佛,你看这下去是没有穷尽的,重重无尽。所以叫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我们老在情见之中,不但是对於这种很玄妙的玄门很难体会,往往就是写得很明白的经典的意思也不容易体会真实义。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出来,这个莲花的例子是重重无尽,一个佛土的莲花是如此,莲花放这么多光,光又出这么多佛,每一个佛他都有国土,他都安立众生,它有多少莲花,它又放光,光中又见佛。这个还都是前面的。

第八就特殊了,第八就要用密宗和禅宗的理论根据了,「托事显法生解门」。托,依托一个事情来显现法,通过事来显法,也就是显出本来的理体,也宣说一切妙法,生解,让众生得到真实的解。托事,由於上面的七种重重无尽,所以任何一个微尘、一个毛端,都是事事无碍法界,都是重重无尽,不可思议,因此就可以把任何一个微尘、任何一个事相来显现法界的全体。《大疏》就说了,《华严经大疏》,「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立像,净土法门也有观像,一尊佛像,就看这个像。密宗里头可以观法器,观一个实物,观一个像、观字种、观曼陀罗,几个法器摆在一起就是个曼陀罗,几个种子字搁在一起是曼陀罗。你到佛殿上,看见天花板上有好多梵文的字,那都是字种,那个字种凑在一起就是个曼陀罗,就是一个佛的坛城。都是立像,立像竖臂,竖了胳臂。「触目皆道」,碰著你眼睛了都是无上之道,你看什么?没有一点地方不是道的。从前有个人在佛殿上吐痰,别人就批评他,你怎么能在佛殿上吐痰?好,请你找个没佛的地方我来吐。那人也没法说,哪没有佛?立像竖臂,竖臂是禅宗、密宗,实际上到了密宗最高的心地法门,跟达摩祖师的禅完全是一味的。别人以为密宗殊胜就是因为它有很多法,有很多什么,不是的,那还都是方便,主要最后最高的就是达摩祖师的禅,六祖的禅。南禅,不是北禅。这个竖臂,禅宗的第一则公案就是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来让大家看,请大家看这个花,这不就是托事显法生解吗?可是大众都莫名其妙,只有金色迦叶破颜微笑,一乐,这就传了,传心,第一则公案,「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所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没有阶梯,会就是了,不会就是铜墙铁壁。

俱胝,这是禅宗一个大德,他的公案。一天来一个比丘尼,进来之后连斗笠都不摘,他说你可以摘一摘笠子,比丘尼说,你道得就脱掉笠子。道得是你能说出一句来,这是道得。你道得,当然是富於禅机的,能道得一句,我就摘下笠子,他无言可对。无言可对他就说天也很晚(因为来的是个女的,也不方便),他说外头也是这种很野的地方,你好好在这留宿一晚,怕她在外头有危险。她仍旧说,「道得即住」,你能说出一句来我就留下。他说不出,说不出那个人拔腿就走了。俱胝很惭愧,他说我是个男子汉,连一句都说不出来,不如去参寻善知识。晚上就作梦,告诉他你不要走,明天有个肉身菩萨来。第二天,天龙来,来了他就请问,他就竖一个手指头。就是说明这个竖臂,竖指跟竖臂不是一样的吗?俱胝就开悟了,以后凡是人见他问话,他都是这么回答,一指禅。他说「吾得天龙一指禅,一生用不尽」,所以他接人都是,问什么都竖根手指头,这就是竖臂。这以后,像雪峰,哪来的?把球给你辊出来。大慧用个大竹篦子,拿个竹篦子,都属於这一类。除了看见花悟道的灵云,灵云一看见桃花大悟。灵云是云门的师父,云门是一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前疑永断了,一点疑惑都没有,都断了,这很不容易。这是灵云,他看见桃花。香严就是击竹,他在那扫地,地下一个石子,捡起这个石子一扔,扔到旁边有竹子,打到竹子上,啪一响,开悟了。「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一下碰到竹子这一响,把所知的都忘了,不用再修持了。这都是属於这个门,托事显法生解门。

《无量寿经》正是有这个内容,「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看见树就获忍了,「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看见树就得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花果树木都是相,它给众生作佛事,而且是作殊胜的佛事,得三种忍,还得无生法忍。这些事情是什么?就是第八玄门,由於这因陀罗网重重无尽,所以一切无尽无边的东西,都入在任何一毛一尘之中。「青青竹叶,无非法身,郁郁黄花,尽是般若」,竹子都是法身,菊花都是般若。岂但竹子,岂但黄花,何处不是?

第九就是「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延促同时,一万年和一秒钟是同时。空间是横著说,这个是竖著说,单指时间,过、现、未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这每一个里头又有三世,过去里有过、现、未,现在有过、现、未,未来有过、现、未。怎么一个里头有三个?我们举一个例,我不要三个都举例,我就用现在的例子来说。我现在在讲书,这是现在式,在我这个现在式之中,刚说过的那一句过去,现在这一句正说是现在,底下有一句要说,这是未来,过去一句、现在一句、未来一句搁在一块正是现在讲述。你要用英文,写英文,你用时态,是现在式,Iamspeaking,我正在讲述,还说正在讲,已经就包括了过去,过去、未来也都是如此。所以三世就变成九世,九世总起来就变成第十世,另外又有一世,总搁在一起叫十世。三世每一个有三世就是九,这个九之总和又为一,这第十,合起来就是十世。十世相隔之法,时间,过去、现在,本来相隔之法,相异而成,所以叫「隔法异成」。

晋译《华严》,《华严》有三种,晋译《华严》最早,是六十卷,唐译《华严》是八十卷,后来加上最后的《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成为八十一卷,最后译的是《四十华严》。这是晋译《华严》,晋译《华严》里头一品说,「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它正说明这个玄门,这一念的时间就是无量的劫。劫这个时间就不得了,多少百里、多少千里这么大的石头,天人穿的极轻薄纱的衣服,五百年下来一下,用袖子摸这石头一下,什么时候把这石头摸完就叫一劫。这个时间就不好算了,多长,石头都摸完了,五百年才摸一回,那么大块石头。无量劫就是一念。还是爱因斯坦说对了,这是错觉,这时间。无量劫是一念,一念是无量劫,这是晋译。

「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华严》,也就是《四十华严》里头的,「尽一切劫为一念,我於一念见三世」。头一句跟前头晋译《华严》是一个意思,我不讲了。第二句,我於一念之中见三世,这一念,当前一念,他已经见到过去、未来、现在。这表示「延促同时」,延是延长,促是很短,长短的时间是圆融的;「三际一如」,我们常常说三际一如,三际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都如,过去如是、未来如是、现在如是,都是如。三际一如,三际都是如,你说它是三,它又如一;你说它如一,你也可以把它分为三世。这就是咱们佛法的微妙之处,他们外国的哲学家不懂,他们认为我们是中,他说我们排中律,不许你中,你要是一就是一,要是多就是多,要是这就是这,要是那就是那,不可以二边站。他的排中律不能适应到咱们佛教里,他不懂,我们不是他那个中,我们是圆融,而不是逃避、妥协论。

《大疏》举个例,「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一夕之梦,还要从《聊斋》说起,做黄粱梦,煮小米饭,饭还没煮熟,他已经从考中状元,做二十年宰相,到最后又罢了官,被仇人杀了,这个饭还没熟。这是梦,一梦已经是百年,其实是一会的梦。在本经之中,同样的,「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在一念这样的一个时间里头,能够安住无量亿的劫。「《德遵普贤品》云:於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在起一念的时间里头游了一切佛土。遍一切佛土是多少佛土!无量无边的佛土,一念之间就遍游了。「於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在一顿饭的时候到了十方无边的净土佛刹。都是显的第九,时间短和长相如。

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因为横的万法、竖的万法,横的是代表空间,竖的代表时间,都合起来,成为一个总的缘起,以它为缘起,一切法就是这些,这一切合起来就是总的缘起,没有别的,都在这了。而且这个法,每个法都是相交相彻,你彻我、我彻你,所以随便说一个法,其他一切法就跟著它。我随便说一个法,就以这个法为主,而其余的法也跟著它,成为它的伴侣。就好像我们在北海看见水上起波,我们可以指著某一个波,以这个波为主,其余的波跟它都连著的,其余的波就成了这个为主之波的伴侣;你要另外举一个波做主,当然这个主它也就成了那个的伴侣。所以一个法中就有一切法,也就是一个法就可以圆满一切法的功德。我常常说,北海这个事你可以想,它波浪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很多因素,这个池子是;这个路,固体的东西,石头、地是什么形状,决定这波的形状;风多大,决定它的形状;刚才这个波是什么样,决定下头这个波的形状,所有的波都起决定作用。这个岸也给信息,也是条件,或者说信息,地也是如此,风也是如此,过去的实际情况,这些惯性,这水已经在动,下面要动当然跟前头那个有关系。你随便举,现在发一个波来看,它过去所有的,现在的情况,与未来将要什么情况,依它所有这些情况,都在它这一个波里头,这个波你怎么给隔断?画到哪算是这个波?它不是跟其他的波都连著的吗?所以,以这一个波为主,其余的波都成了伴,其他一切波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从这个主这得到。你换了一个主,刚才这个主也成了伴,另外一个主,所谓这一切的功德它也都具足。所以《大疏》就说,「如北辰所居」,北辰是咱们北斗,紫微星,它所在的地方,「众星拱之」。北极星,现在我们叫做北极星,老的名字叫紫微。就是你指定了一个为主,其余都向它朝拱。

现在要咱们这个经来说,咱们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我们的纲宗就是这,以阿弥陀佛十念必生这个愿做为四十八愿的主体、根本。我们特别重持名念佛。这个名,老实说,「名具万德」。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一切法的功德。所以念佛法门就是跟前面所说的十玄是一个具体的玄门!咱们这样的一个宗旨,本身全体就是《华严》玄门圆明具德的真实义,一句佛号具足一切法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的道理都在里头,三聚戒的一切戒律都在里头,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里头,另外还有一句话,一切禅定的功德都在里头。所以我们这个修持,我倒不是说一律都要念佛,你持咒、你参禅都可以,但是你要用这样的观点。你不要老觉得不足,我这个好像就不如他那里,他有些什么优点,那里有什么优点。一生病就要念药师法,一死人就要念地藏法,过两天又要修点财神法,忙不过来,又要拜忏,一听说参禅好要参禅,一说持咒就要去求灌顶,种种的,他不知道一法就具一切无量法的功德。你要有如是见,所以圆人修行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圆人不是说长得像个皮球一样,哪有这样的人?他见是圆的。你能够把这个如实的信受,能成为你的见,你就是圆人。你修行一天,你一样跟大家一块吃饭、睡觉,人家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你修行一天等於别人一劫。

所以「三辈往生品」中,「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只念一句就行了。所以就是这个,这一中的功德就无量,可是你得一念净心之下念的。而且这个名的功德,「闻名得福愿」,听见阿弥陀佛名字之后,「寿终之后,生尊贵家」,你就得这么个好处,「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密宗还要叫你挑下世,你还很难,怎么选胎。这个你只要听了阿弥陀佛的名字,你就具足这个优越性。「闻名得忍愿」,他方的菩萨闻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当时就得一二三忍,无生法忍就得到了。真正得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那还了得!可见得这个名号微妙难思。

「东密」,前头引过东密,《阿字观》里头,「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这都是《华严》的道理,从一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这一个阿字出来,从一切陀罗尼出一切佛,一切佛就在这一个阿字里出来的。所以兴教大师也这么说,他并且发挥说,为什么念阿弥陀佛有好处?阿弥陀佛里头有这个阿字。持名的人你就可以放心了,你要真正能放心的话,我也就要向你致贺。你念阿弥陀佛,由於里头包括一个阿字,这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陀罗尼都有了,一切佛都在这里头,就出生一切佛。这些古德没有一个要骗人,都持戒,妄语还得了!尤其在法上,在法上说假话去骗人是大妄语,比你去诈欺取财严重得多。

圆明具德之中,我们还看见极乐世界的例子很多,「又彼国土,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尘,色声香味触是五尘,色声香味触,「一一圆明具德」。所以极乐世界它有好处,为什么要去?就因为这个好处,一个是它一一圆明具德,一一都使你增上,它又没有退缘,所以你决定不退。而且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不退,一生之后就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寿命无量,所以你不成佛是不可能的,没有第二个答案。我们怎么说色声香味触都是圆明具德?你看我们底下引了很多经文,「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见光是色,可是色起作用,圆明具德。声音,这波,水波,八功德池的水波,「波扬无量微妙音声」,种种种种声,种种说法的声,还有甘露灌顶受位的声,听了这些声音之后,「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这声音中圆明具德。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闻到了这个香,尘劳、污垢的习染都不起。风吹这个香到你身上,「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香是圆明具德。味,看见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尝尝菩提树果子的味,这就是很大的功德。「触其光影」,触到了光、触到了影,「念树功德」,这是意根,都在内,「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所以色声香味触法,连法也包括在内,这一切一切都是圆明具德。再补充一个例子,那就是「其香普薰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这个就不是在极乐世界,这个香能到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世界!大家常常有这个情况,在修行的时候,或者心清净的时候,常常会闻到一阵很清妙之香。所以极乐世界的香是普薰十方世界的。这个就把十玄门是些什么内容介绍了。

何以故,诸法能这样事事无碍?《华严玄谈》这是一部书,它里头讲,「诸法何故事事无碍」,这一切法为什么它能够事事无碍?就是「从唯心所现故」,因为一切法皆是心之所现,唯心,唯独是心之所现。「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没有别的东西,「唯自如来藏心」,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从这个心而缘起有种种差别。所以大地森罗万象,出现了一切。因为正是从自己心之所显现,它是一个体、一个性,因此就必然有可以和融之理。虽然是小,或者有大,或者是一,或者是多,或者是长,或者是短,时间或者是空间,皆无非是心之所显现,一心所现之物,自然可以融合。所以《华严.金狮子章》就说,「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它本来没有自己独立的一个体性,都是由於心之回转,由於心之转现,所以我们可以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因此这就叫做「唯心回转善成门」,都是心在那回转而善於成就一切。「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因为一切皆是本心,那一切功德就是不可思议。

这里再举一个布袋和尚的一些偈子。庙里咱们一进山门,就看见一个大家都称为弥勒菩萨,实际这个胖大和尚的像是布袋和尚的像,唐初,是弥勒化身,后来就都把这个像搁在山门上了。布袋和尚喜欢小孩,所以到哪有很多小孩跟著他,他老背著个布口袋。他说,这他的偈子,「只这心心心是佛」。有的人一说到唯心他就觉得飘渺,要说唯心净土他就信不真了,他说唯心净土大概又是想出来的,他不知道,只这心心心,三个心字,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十方世界这是最灵明的东西。「妙用纵横可怜生」,所以现在大家听见气功什么的就迷得不得了,崇拜,有的庙里头,我听说南方有的庙里都在那练气功去了,为这个倾倒,布袋和尚他就说,这些神通妙用可怜得很,妙用纵横可怜生。不但是有神通,而且神通妙用是妙用纵横,纵横的妙用都可怜得很。所以修道人,他要有气概。

黄檗还没有悟的时候,跟一个人搭伴游山,那里本来有路的,山洪发了,路就变成河了,过不去。过不去就不能走了,那个人就说:「走,可以过」,他就把他那个斗笠扔在水里头,一蹦就站在斗笠上,在水面就过了,就招手,你来你来。要一般人看见这个情况,那还不给他磕头。黄檗说:早知道你是这样,我打断你的狗腿。所以现在的人都是颠倒见,要有黄檗这种见解就好了,我后悔跟你搭这么个伴。那个人他就赞叹,「真大乘根器,吾不如也」,我不如你。所以这个就是说,把这说到最后,就是说为什么这样子玄?皆是心之回转。心是如何?用布袋和尚的话(这是弥勒的话,这是当来的佛),只这心心心是佛。什么是佛?就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明的东西,没有更超过於这个了。妙用纵横,里头有个神通妙用,那可怜得很!「一切无如心真实」,是最灵之物,圆明具德,超过一切神通妙用。所以识心达本,名为沙门。这是圆明具德。

我们再联系到本经,本经在「积功累德品」说法藏比丘他的愿,他就发了大愿,他就「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他就勇猛精进,庄严妙土。这个妙土是怎么庄严的?是他住於真实慧所庄严的,也就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是在真实慧中成就了极乐世界。所以《往生论》就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这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入在一法句里头。一法句是什么?就是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天亲菩萨这几句话很有禅宗的味,「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极乐妙土,它的庄严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也跟我们自心就是一回事。「寿乐无极品」,极乐世界的人寿乐无极,「一旦开达明彻」,这是经文,「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这段经文,他一旦开明,一旦开达明彻就是一旦开明自己的本心、自心,这个自心就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这个自心它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这是吴译的话,郁单是北郁单,四大部洲,郁单是北郁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就成了七宝。所以心之回转,自然成七宝。横揽一切就成万物,万物都显现了,由於一切都是心之所显现。所以这段话,开达明朗,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正所谓由心回转而善成。「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正因为如此,皆是心之妙现,所以事事无碍。一切事皆是自心,自心跟自心有什么碍?水跟水还碍著什么?谁碍谁?所以它圆明具德,事事无碍。

《无量寿经》说,这个经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切都是开显真实之际;际是本际,真实的本际就是实际,就是真如实相。所以不管是横说竖说、横显竖显,都无非是显,无非都是佛之知见,都是真实之际、真如实际。所以「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由於这个实际所显现的,所以一切相,「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是要剥除了相才是道,当相就是道;即事而真,不是离开事相另外去求真,事就是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我们所见所闻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真如实相,没有一样不是自心。所以「超情离见,圆具十玄」。《华严》之独胜,它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十玄,别的经都没有这样,有这十玄门。所以大家也公认,除了天台宗觉得它是在《华严》之上,别的宗都觉得《华严》还是最高,这就是十玄。现在《无量寿经》也有十玄,就可以证明我们这个经跟《华严》不两样。而且《华严》最后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后都劝大家「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本经完全就说的是这个,把凡和圣都同归极乐,而让大家都得到真实之利。所以我们这个经有三个真实,「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正因为是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能给众生真实之利。你如果信受,你就得到真实之利,这个果实是殊胜的,是真实之慧、开化真实之际所显现的。

所以夏老师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蕅益大师赞叹小本,赞叹《阿弥陀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不出於《阿弥陀经》。《法华》、《华严》的一切秘奥都在《阿弥陀经》里头,《阿弥陀经》是我们这个经的小本。所以说「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毗卢遮那」。在密宗里头修法,五方佛可以互换位置的,毗卢遮那可以在中央,阿弥陀佛也可以坐到中央,毗卢遮那到阿弥陀佛的位置。这还是修法的这种观想,实际弥陀即是毗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就是要有充分的,有很多人还说净土很浅,现在我们这么研究之后,净土宗是圆教,而且他们日本很多大德认为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一切经典都不能跟这个比,他就跟认为净土宗是浅的人就不是一个看法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见跟见这个事情很重要,他认为净土宗浅,他所得到的利益也就如其所见。

净土是这么殊胜,圆教是这么高,而且咱们蕅益大师的话,圆教的精华全在这里头,外国人赞叹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极顿极圆。我们再说一句,这是在平等中有差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平等中也有差别,我们所说的这些判教有高有低,是平等中的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所以它又平等了。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我们总是要这样,在差别中也不离平等,在平等中也不离差别。这就把判教这个内容,说明《无量寿经》是圆教,说明它跟《华严》一样有十玄,这部分就完了。

底下「部类差别」,同部的、同类的都是些什么经。这部分就写在这里头,我们不预备在课堂上讲,大家自己看一看。同部的《阿弥陀经》有三种,这三种将来有机缘再跟大家介绍,也很重要。今天,在这一次,大家就自己看一看。

底下第八是「译会校释」,译是翻译,当初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会是校会,这两种,校正、会集,释是注释。本经的译本现在存於世间的有五种,这五种底下要讲,我们就留在后头。还有七种,这个经我们能考证的,来得最早、翻译得最多,汉朝就来了,安世高翻译过。这是《高僧传》有名的大人物,安世高,可惜不传了。汉朝就两次翻译,翻译得最早。这七种我们也不念了,写得也很全。这七种当时确确实实知道名字,知道在哪翻、是谁翻的,都有记载。所以翻译得很多,最初是汉朝翻,一直翻到最后宋朝还在翻,宋朝翻的这一本还存在。就是这五种,存世的五种。

这五种差别非常大,不像一般的经,《阿弥陀经》也是翻译过两次,《金刚经》也有几种翻译,我们看不同的翻译出入不很大,但是《无量寿经》这五种翻译出入就非常大。你就拿发愿,大家都知道这愿是很重要的,阿弥陀佛发愿,大愿,四十八愿,大家都知道四十八愿,可是不知道二十四愿,不知道三十六愿。汉译和吴译,吴就是孙权,吴,魏蜀吴,他那时都翻译了,都是二十四愿;四十八愿是曹操这边翻译的,曹魏这边翻译的是四十八,唐朝翻译的是四十八。四十八的两个,二十四的两个,宋朝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还有一个《后出偈经》也是二十四,「誓二十四章」。所以在古籍中提出二十四的占半数,四十八的只占两个,不到半数,三十六就特别了。这个愿文不是开合的不一样,你说我这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合成一个,它有的是,你看魏译,四十八是最广了,它并没有把最主要的愿包括进去。往生极乐世界有两个很重要的愿,一个是「国无妇女」,一个是「莲花化生」,这个在吴译里头有,二十四愿里头倒有,你说是开合不同,四十八愿里头倒没有,愿少的倒有,愿多的倒没有,出入太大。还有的,比方「十念必生」的大愿,汉吴两译含义也不够明显,种种。

不同的原因,清朝的沈善登在他的《报恩论》里头,他有一个分析,他说不同的原因,「略考诸经,约有三端」,也不是很肯定只限於这三样。一个是「译手巧拙不同」,翻译的笔墨有巧有拙。尤其那时是刚刚来,刚来的人他也不懂华文,也没有念得那么好,当然安世高他有神通,不过他的本子没见著,我们有很多人也不懂得印度文,这样翻译出来的文笔就很拙。你看那个古译,现在存在的古译,以前那些佛弟子,出席的佛弟子法会上的名字,释舍头疼。你说这个名字翻得很拙,是不是?翻译得巧拙不同,这第一个原因,这有译笔的关系。第二个,「梵本传写不同」,传写之中,传写得很多,愈传愈多就会抄,抄抄抄错、抄脱落。而且它是贝叶经,树叶,不像现在装订得这么好,很容易缺页,脱了,叶子破了、残了。这又是个原因。第三个,就是「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每一次观机授教,所以重点不一样,说的内容不会完全相同,不是完全重复再说一遍。他这个说法,就是多次说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是译笔巧拙、梵本有脱落、制程有残缺都是事实,都是自然的。

日本人也说,头一个,《甄解》就说「梵本广多」,这是一个。日溪也说,或者不是一时说(他不肯定,他不像沈善登这么肯定),就像般若诸经也是这样,所以这个也如此。本经处处都不同的说,所以有了多本,正表示释迦牟尼佛的大悲。现在说是多本说其实有根据的,唐译这个本子就出於哪?出於《大宝积经》。因此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就说了《无量寿经》,唐译的「无量寿如来会」是《大宝积经》中的一会。佛是反覆的说这个经,所以造成传留下来的本子不一样,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看二,就是「会校」。因为这几个本子不同,出入很大,刚才说过,十念必生的愿,汉译、吴译里头不明显,这个是最重要的。日本人就说一般经典都是假,以《华严》为真;而要跟《无量寿经》比,《华严》也是假,只有《无量寿经》是真;《无量寿经》以四十八愿为真,其余都是假;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真,其余的愿相比也是假,是不是这个议论?可是十念必生这个愿,正果法师他讲净土宗,他说我就是讲个十念必生,讲个出世三福,十念必生是根本。善导大师也是如此,善导大师就是弘的十念必生。但是汉吴两译它不很明显。所以就是说,为什么有出入,这个出入的问题带关键性,所以要会集就在这个道理。五恶、五痛、五烧就指明咱们这个人间,有的人是念佛,虽然是念佛,但是他一切毛病都不改,这个不行。带业往生,用现在的话说,你带历史的罪是可以的,你现行的罪不能带。你带业,你带历史的业,你悔改了,那是可以带业;你现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还举著屠刀那不行。所以五恶、五痛、五烧,众生行五恶,现世就受五痛,来世受五烧,这种告诫对於我们,尤其到了末法是非常重要。佛的慈悲,再三恳切告诉我们这个毛病在什么什么地方,这样的宏文,苦口婆心,唐宋两译都没有。魏译比较全,所以大家后来都念魏译,就是曹操那时候翻译的,刚才说过,「国无女人」、「莲花化生」两愿它也缺。都是举些大的例子。

因此宋朝一个进士叫王龙舒,名字叫王日休,写《龙舒净土文》的。《龙舒净土文》写得很厉害,它是刻板,板上出舍利。这个人是站著化的,王龙舒,宋朝的一个进士。他就把四种会集了,他不是五译,他是四译,拿四种来会集,称为《大阿弥陀经》,这是头一个。所以有人反对会集,他不知道早就有人会了,宋朝就会了,而且庙里都念。所以莲池大师就说,我引证的话还是多取王文,王龙舒的文,因为他的文比较通顺,大家也熟悉。但是他对於王龙舒的会集不满意,《疏钞》里莲池大师就批评,他不顺译法、抄前著后,有的是抄的,有的是自己写的。而且他去取也不合适,在「三辈往生」里头,魏译里头三辈都说发菩提心,到了王龙舒他就改了,他说中辈是发菩提心,下辈就没有发,上辈就没提这事。这个会集就很不妥当,「高下失次」。

彭二林批评他的话,虽然是流通,很通行,但是可议,「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他没有,「王氏删之」。发菩提心说过了,不重复。最后边地,「删去疑惑佛智」,念佛的人对於佛的智慧怀疑,就是你的信心不足,你不能相信,或者对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相信,你只能生边地,这王龙舒又删掉了,这个很重要。这两个都很重要,他都没有。所以彭二林,彭二林就是刚才说的彭绍升,是个大居士,清初,他就删节了一本,把魏译删节了一本就成为第七本(王龙舒是第六本,他是第七本),名字叫做《无量寿经》。但是他批评了王龙舒,他并不能解决王龙舒的问题。

到了清朝咸丰年中,一个魏承贯,这是个古文家,桐城派的古文家,文章很好,他参考了五译,也看了王氏的本子,因此他就另外会集。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很称赞他,是比以前都强,他所作是第八本。可是他,魏默深他是想补救王龙舒的缺点,不要自己写东西(因为这个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后人用自己的话当作佛的话,这很不好,这个例不可开),他鉴於这个,他自己再重作一番。可是他不免有毛病,他这里头有好几个毛病,在底下。王荫福赞成,说是八本里头最好的,连五种古译跟以前的三本,它是第八本,最好的。但是他的毛病是什么?第一个,在第二愿,他说「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无有胎生这四个字是他编出来的。而且经中确切说,魏译本「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魏译本说有胎生者,他这出来一个没有胎生,这是一个错误。第二就是五恶五痛五烧,刚才说很重要,他把它删节了,他说「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底下是什么火烧、什么火烧,就把这一段大文章好几页的都概括进去了,而这些话原经里没有的,这也是个毛病。第三个毛病,他说那些宫殿,「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那些宫殿就在树里头待著,这又是五译里头都没有的,这是他顺手写进去的。再有一个,我就补充一个,最近看了发现的。最末他加上末法的时候,在经里加上一个,他说最后就剩下,不是《无量寿经》。经本文最后只有留下《无量寿经》,但他加了一个,从别的经里抄了一段搁下面,他说最后只留四个字,《无量寿经》最后就剩四个字,「阿弥陀佛」度众生,最后法全灭了。但是这个也不是在《无量寿经》里头,你也不要这么加进来。所以他是有四个毛病。

因此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他就发愤,在天津闭关,拿这五种译本重新会集,把各种译本很深、苦苦的去钻研,把他们这几家,前人的,王龙舒、魏默深等等的本子,也都拿来很好的参究,自己在佛前这样闭关,持咒念佛,当然就得到很殊胜的一些感应。他在念佛的时候,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不仅仅达到事一心,而且达到理一心,这是近代很稀有的修持人能达到的境界。这个书成了之后,首先是他的老师慧明老法师,这个照片就在这,这是夏老师,这是他的佛堂,这是慧明老法师,一个人手上拿了一本经,就是当时的《无量寿经》,慧明老法师说我来给你做证明。慧明老法师当时南北都尊重,在安庆,宗说俱通,五台山也说这是开悟的法师,他来做证明,一人拿了一本书。

居士中,当时南梅北夏,南方是梅光羲(梅撷芸),是我舅父,北方就是夏莲居,他们是极好的朋友。我这个先师在天津闭关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见,只有我舅父去能见。至於他修持所得的殊胜的情况从来不对人说,只是告诉我舅父。为什么告诉我舅父?因为我老师信佛是得了我舅父的帮助,所以他饮水思源,他别人都可以不说,但是我舅父去问他要说。

但是我一次很殊胜的因缘,我舅父也看我很诚恳,把这件事情告诉我;不是我老师告诉我的,是我从我舅父那知道的,他自己不讲自己怎么怎么样。我舅父当时就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这个经,慈舟法师在山东讲,到山东去只讲了这一部经,其他什么都没讲。再者他自己作了个科判,慈舟老法师对《无量寿经》作了个科判。他有一个极大的功劳,他出了个「一心三辈」,三辈九品他特别出一心又有三辈,这是慈舟老法师的贡献,很殊胜。所以就是说净土和禅宗不是两个,一心三辈。先舅父称赞,他说是「於净宗要旨,穷深极微」,深度达到最深度,微妙达到最微妙,「发前人未发之蕴」,这个会集是有前人未发的深奥的道理。他还说这个会集是「精当明确」,很精练、很恰当、很明确(很明白、很正确),「凿然有据」,都有根据。每一句话都在这五译里找,我找过,我做过这种笨功夫。每一句每一句找它的来源,在我注解之前,我要找来源对於我这个注解有很大的好处,这一句话把它来源找到,你去解释它就很稳当。「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没有一个意思不是原译里头有的,「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没有一句话是本经中他添出来的。「有美皆备」,原译中所有的美妙它都具备,「无谛不收」,没有一个真实的义理不收在这个所会集本的之内。「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你就是想不承认这个是善本你也办不到。这是我先舅父的话。现在果然是大家公认为善本,在海外大量的印,已经入了藏。而且现在国外,在美国他们纷纷成立净宗学会,大家都在研究,念这个经,去研究这个经。上次我不是说吗?我说今年我本来想多增加一点也增加不了,就是因为华盛顿他们正在研究,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到了暑假他们会来,集中来问。所以这个经大弘於海外,国内是差得相当多,慢慢来。这是「会校」。

底下就是「注释」,注释大家自己看,有些什么解释都记在这里头。因此下一次就到「总释名题」,讲经题了,这就到了正文。经题,什么经一上来先要讲经题,天台的五重玄义,它头一个就要讲经题,「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八集) 1991 档名:51-001-0008

更新于:2023-07-05 09:36
Top